“甲醇生物制造”大爆发?肆芃科技联手天工所攻关大宗生物基材料单体产品!
在“双碳”目标与生物制造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碳源迭代——即以粮食作物、淀粉为原料的第一代碳源逐渐过渡到以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第二代碳源,进而转向以二氧化碳、甲醇等一碳化合物为原料的第三代碳源,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
【SynBioCon】获悉,4 月 21 日,上海肆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肆芃科技”)宣布和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生所”)达成合作,双方将以甲醇为原料开发大宗生物基材料单体产品,突破传统生物制造对粮食碳源的依赖,并推动“一碳生物制造”的工业化落地。
这场产学联姻将如何突破技术壁垒?甲醇路线能否推动生物基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
肆芃科技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陶飞,以及天津工生所的王钰研究员,就此次合作的目标、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我们团队最初尝试改造现有工业菌种(如大肠杆菌)以高效利用甲醇,但甲醇利用能力与自然界经过长期进化的天然甲基营养菌仍有差距。随后转向研究能天然高效利用甲醇的微生物,并开发了一系列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通过代谢改造,提升了甲醇的利用效率,为基于甲醇的生物制造提供了新的平台。”王钰说道。
他的团队长期专注于低碳原材料的生物转化利用,特别是改造可以利用甲醇的底盘微生物,以甲醇等低碳原料合成生物基材料单体和替代蛋白等大宗产品。
“此次合作基于各自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的天然契合。天津工生所在低碳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肆芃一代碳源的生物基产品正在推进商业化,二代非粮技术也已成熟并处于工程化和产业化阶段,随着对三代技术的布局,双方在目标一致、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旨在共同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陶飞表示。
据悉,王钰团队将负责菌种设计与细胞工厂开发,肆芃科技将提供中试平台进行规模发酵测试,并提供团队辅助优化发酵工艺条件。
“预计在 2-3 年内,肆芃将会实现1-2个生物基单体的技术突破,成本达到可与现有石油基单体相当的技术水平。”陶飞对此信心满满。
这场合作不仅是双方在技术上的合作,更代表着双方推动生物制造从“依赖自然碳循环”迈向“人工碳循环”的决心。甲醇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和生物制造的桥梁,或将成为“一碳经济”时代的核心媒介。正如陶飞所言:“当碳源从玉米变成甲醇,生物制造的产业想象力就会迎来大爆发。
参考信息:
公开信息
说明:
本平台发布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观点,不代表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问题,请联系 15356747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