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基能源与材料】获悉,近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副部长王江平表示,目前我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还面临产能过剩风险加剧、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快制定有关标准,推动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王江平表示,发展生物降解塑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行业年总产能达到196万吨,2024年产量为40万吨左右,原料及制品总产值约130亿元,已打通原料单体制备、树脂合成、树脂改性与复合、下游应用全产业链,拥有关键技术工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一些产品已在餐饮业、超市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王江平指出,目前行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产能过剩风险加剧。二是“禁限塑”政策执行监管有待加强。目前生物降解塑料应用量不足塑料总量的10%,推广进度不及预期。三是标准体系不健全。生物降解塑料行业的产品标准、降解性能测试标准等均不完善,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四是回收体系不完善。生物降解塑料可以进行堆肥处置,但目前与传统塑料未进行分类处理,多数仍采用传统的焚烧与填埋处理方式,材料特性难以发挥。对此,王江平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的监管力度,按照文件中提出的时间节点,扎实推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产品禁限工作,确保2025年目标如期实现。同时,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加强监督执法,杜绝不符合规定塑料制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切实推动塑料污染源头治理。王江平建议,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应持续推进生物降解塑料标准体系建设,指导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完善生物基材料及制品评价方法、产品标准、技术标准、降解性能测试标准、标识标签体系等,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国内外标准互认和衔接,通过标准体系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修订完善可降解塑料的定义和分类标准,明确要求不能完全降解为水、二氧化碳等的产品不得标称“可降解”,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王江平还建议,加强政策支持,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渠道,支持生物降解塑料重点项目研发;加大对生物降解塑料生产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将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纳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探索开展碳交易;加强产品推广应用和回收处理,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开展示范应用项目,加快推动生物降解材料在农林牧渔、日用消费品、包装、汽车用品、建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构建高效便利的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回收渠道,提升化学回收、循环利用的占比,将不便于回收利用的产品通过市政有机垃圾堆肥方式进行处置,减少焚烧与填埋处理比例。参考信息:本文素材和图片来自中国化工报及网络公开信息,本平台发布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观点,不代表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问题,请联系 15356747796。